|
|
規 格:25kg/袋 |
型 號: |
數 量:10000噸 |
品 牌:牧法自然 |
包 裝: |
價 格:面議 |
二甲酸鉀的功能機理 1)降低消化道p H值,調節消化酶活性二甲酸鉀在消化道中分解,生成甲酸和甲酸鉀,而后進一步解離,生成K+、H*和HCOO.H*可調節酸堿性,降低消化道pH值,調節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多種消化酶的分泌及其活性,促進蛋白消化吸收,進而促進動物體的生長和發育。 2)促進采食和營養物質的消化。二甲酸鉀能刺激動物采食,增加采食量。K+是動物生長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王丹紅等,2013),能提高賴氨酸利用率。胃內p H值的降低可刺激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刺激十二指腸分泌較多的胰蛋白酶,進而提高日糧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同時也使得氮磷排瀉減少。二甲酸鉀的抑菌作用減少了微生物的數量,可降低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競爭,則可被宿主利用的營養物質相對豐富,從而可提高動物體的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效率(黃小春等,2006). 3)調節腸道微生物區系。二甲酸鉀能促進腸道中有益菌的增殖,調節動物腸道微生物區系。有害菌一般生長在中性偏堿的環境中,而乳酸菌等有益菌常生長在酸性環境中。二甲酸鉀能降低胃腸道的pH值,可抑制大腸桿菌等有害菌的生長繁殖,使得有益菌成為優勢菌群。二甲酸鉀在消化道內緩慢釋放,可持續抑制飼糧和胃腸道內不良微生物的增加和定殖,減少發酵和有毒代謝產物的產生,可使腸道正常菌群發揮有益作用(Chowdhury等,2008).解離出的羧基(HCOO)還可調節胃腸道菌群結構,改善菌群的生長環境。4)抑制病菌生長。二甲酸鉀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體外試驗證實,二甲酸鉀對致病性的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較好的抑菌和殺菌效果(崔細鵬等,2014).解離出的羧基(HCOO)附著在細菌細胞壁外側,可破壞細胞壁上的蛋白,從而導致菌體死亡,而未解離的二甲酸鉀能透過細菌細胞壁,穿過細胞膜,進入胞內,解離出H+,降低胞內pH,從而破壞病原菌的胞內環境,阻礙蛋白和核酸(DNA、RNA)的代謝,破壞病原菌細胞膜的完整性,擾亂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從而表現出抑菌或殺菌的效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