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充氣芯模 橡膠充氣芯模是一種可膨脹、收縮的圓柱袋子,用來形成混凝土構件的空腔,在制造空心構件時,將它放入中間,并充入壓縮空氣,膠囊即收縮,并可以從空腔中抽出膠囊。它使用簡便,經(jīng)濟耐用,未充氣能柔軟收縮,任意折疊、卷曲,充氣膨脹后具有足夠的強度來承受混凝土的壓力,這是任何傳統(tǒng)剛性模板所無可比擬的。適用于鋼筋混凝土構件抽孔,包括樁、屋架、屋面板柱、梁、建筑工程,水利工程(船塢、船臺、碼頭)。 施工實踐證明,膠囊抽孔工藝設備簡單,不僅節(jié)約材料,并且有形狀多變等特點,可成圓形、橢圓形、矩形、拱形、八邊形、梯形等管道。也可以成直孔、變截面孔等,可使建筑結構變輕型、薄壁空心、改變混凝土性能一直沿用剛性模板的狀況。 性能特點 1、設計科學合理 應用橡膠充氣芯模,予制或現(xiàn)場澆筑出來的成品構件,都能滿足設計要求,且操作簡單、省工、省時、省材。 2、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使用壽命長 本產品用合成橡膠、天然橡膠與加強層硫化后制成。既有很好的抗脹強度,又有彈性和柔韌性,所以能滿足在各種工作條件下的使用。 3、適用溫度廣泛 在-10℃~+90℃的范圍內,材質沒有變化。 4、為建筑現(xiàn)場施工輕型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予應力空心混凝土構件,由于采用橡膠芯模,其重量比非予應力實心構件輕20%,因此減輕建筑物上部結構的重量,可以使樁基縮短,跨徑增大,現(xiàn)場施工簡便安全。 5、施工工藝簡便、安全、衛(wèi)生 使用橡膠芯模,只用少量簡單工具,無需特殊工藝。 只要將芯模入負筋籠內,充氣壓力達到工作壓力時,即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初凝時,將芯模放氣抽出,即可完成成品構件的成型,不污染環(huán)境。 使用壓力示意表 直徑(mm) 使用壓力(Mpa) 80 0.12 120 0.10 150 0.08 200 0.07 250 0.05 400 0.04 500 0.035 600 0.03 700 0.027 800 0.026 900 0.025 2200 0.005 常用橡膠芯模的規(guī)格尺寸 常用規(guī)格 常用異型規(guī)格(一體) ф120(ф150)mm×6~20m ф350(ф360)mm×10~40m 350×530(540)mm×10~40m ф180mm ×6~20m ф400mm ×10~40m 350×530(540)mm×10~40m ф200(ф220)mm×8~20m ф500mm ×10~40m 350(560)×560mm×10~40m ф240(ф250)mm×8~20m ф600mm ×10~40m 350×560(570)mm×10~40m ф260mm ×8~20m ф700mm ×10~40m 360×640(650)mm×10~40m ф300(ф330)mm×15~40m ф800mm~1000mm×10~40m 360×540(550)mm×10~40m 芯模的使用 一,入模 將芯模牽引到鋼筋籠內、并使縱向接縫朝上。 二,充氣 (1)打開閥門充氣到規(guī)定壓力,即可關閉閥門。 (2)異型芯模應交替充氣直到達到規(guī)定壓力。 (3)使用壓力。(見表) 三,固定 (1)因振搗混凝土時,芯模會向上浮,所以必須將上、下、左、右都加以固定,另外加上壓塊克服上浮力。 (2)一般ф250mm芯模箍筋間距為80cm。如直徑加大則箍筋間距相應減小。 四,澆筑混凝土 (1)澆筑混凝土的工藝與實心構造件基本相同。 (2)使用高頻插入式振搗棒從兩側同時振搗,可防止芯模左右移動。 (3)振搗棒端頭不可接觸芯模,以免穿破發(fā)生漏氣。 五,拆模 等混凝土初凝后,即將芯模抽出脫模。(打開閥門放氣、脫模時間根據(jù)施工情況自定) 芯模的保管及維修 1,芯模使用后用清水沖洗,如有附著水泥要小心刮除。 2,旋轉通風干燥處,防止日曬雨淋,不可接觸火源。 3,不得與油類及有機溶劑接觸。 4,使用時千萬要注意不要讓尖銳硬物將芯模扎破。 5,芯模如有漏氣現(xiàn)象,可用砂輪或木銼將其表面打毛,用汽油清洗過后,涂上膠粘劑復蓋膠片膠布修補。 相信我們就是相信你自己,相信我們的產品與服務是不會讓你失望的, 成都水工橡膠有限公司028-66559499 QQ 271828558 Emai:[email protected] 無涓涓細流就沒有百川匯大海; 無誠信與奉獻就沒有蓬勃發(fā)展. “水工”人時刻挺立于波浪之顛 以誠實自信的目光,伸出雙手 愿與天下有識之士攜手并進---迎接更加輝煌的明天! 成都水工助你成功/ 成都水工助你成功/ 成都水工助你成功/ 成都水工助你成功/ 我們的橋梁充氣芯模 橋梁充氣氣囊產品已經(jīng)銷以下城市占據(jù) 北京 上海 重慶 天津 廣東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西 海南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